×
岩土工程学报

基于发展史及雨课堂的《土力学》教学改革探索

《土力学》不仅是岩土工程领域的核心学科、土木工程领域的重要学科,也是一门兼具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因其材料具有天然性、实用性和复杂性以及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其内容抽象、公式繁多、各章节的联系不强是造成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主要原因,不断压缩的课时又在客观上加剧了物理化学教学的难度。2013 年以来,国家精品课、资源共享课、微格、微课、MOOC 等教学手段借助线上平台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习变得更加自由而高效,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关键词和线上教学的代表。借此东风,2016 年4 月,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也迅速从清华的课堂中脱颖而出,其目的是连接师生,将课前—课堂—课后的每一个环节都赋予全新的体验,全面提升课堂教学体验,让师生互动更多,教学更为便捷,最大限度地释放教与学的能量,推动教学改革。

一、《土力学》的教学现状和发展历史

(一)《土力学》教学现状

1.内容多,课时少。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土的组成、物理性质、渗透性、土中应力、压缩性、地基变形、抗剪强度、土压力、地基承载力和土坡稳定性,内容繁杂,理论多且抽象、概念多且关联性不强,假设较多,简化方式各异,课时又少。

2.教学方式单一。《土力学》的教学一般以教师课上讲授为主,这种“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主要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重要性;主要强调课堂上的作用,而忽略了课前课后的重要性。这不仅大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还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3.实验和实践课时少且形式单一。《土力学》课程中关于土的渗透性、压缩性、抗剪强度和土体参数等方面的内容实践性很强,学生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仅依靠课堂的理论学习,很难理解和掌握《土力学》的基本理论,因此实验是《土力学》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现在的教学中实践课时很少。土的物理性质中公式繁多,三相关系抽象,缺乏实际模型或对土体的直接感受。

4.课程考核方式有待提高。《土力学》课程的总评成绩是由期末理论考试+平时成绩构成,对实验部分没有考核要求。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八成,考试内容主要以识记性的理论知识为主,而结合工程实际的综合性、分析性的题目仅占很小一部分。这种考核方式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严重滞后,不利于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对课程内容和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这种考核方式会导致很多学生为了通过考核在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甚至有些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也不会应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5.涉及《土力学》发展史的内容较少。《土力学》发展历程较长,内容多,加入相关内容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抬头率,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各个部分(土体强度、变形、渗透固结和稳定性)的逻辑性。

(二)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

1.克服传统课堂教学授课时间有限的难题。混合式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阶段的师生活动。结合本课程特点,课前侧重于提供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的知识背景;课后注重复习和理解,推送工程案例和前沿科研成果,拓展课堂知识点。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阶段的重点各有侧重,突出《土力学》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特点。

2.促进师生线上线下互动,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土力学》假设较多、简化方式各异、材料复杂,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参差不齐。因此,开辟一条师生沟通途径,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教学效果尤为重要。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是乐于分享和沟通的。然而,传统课堂教学给学生的时间较少,缺少通畅的师生沟通渠道。

3.提供学生反复学习的机会,发挥学生主动性。因为教学学时有限,教师讲解一遍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准确快速地理解,因此,为学生提供反复学习机会十分必要。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网络平台上传教学视频动画,让学生反复学习。

二、雨课堂

(一)雨课堂的特点

1.无时间限制。雨课堂的使用不受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束缚,学生可以随时登录雨课堂学习PPT、习题集或与老师互动,只要有网络和微信号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没有使用时间上的限制。

2.个性化。学生通过雨课堂学习的过程都是确定的,因为每个人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不同,雨课堂允许学生对于不懂的内容通过弹幕功能进行反馈,教师通过查看教师端就会知道哪个学生在哪个问题上存在问题,从而在课后为学生专门解答。

上一篇:岩土工程档案管理问题及策略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

Top